乐毅和管仲同样是诸葛亮的偶像,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乐毅的历史形象并不足以完全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主要因为他的一些行为使得他的道德与品性难以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匹敌。尽管乐毅的军事能力和功绩值得肯定,但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特别是在伐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心理和行为,使得他在历史中的形象有所折扣。
乐毅的历史形象下滑的关键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84年,他带领五国联军攻伐齐国。起初,他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迅速攻占了齐国的大部分领土,只剩下即墨和莒城两座孤城仍在坚守。然而,奇怪的是,尽管占据绝对优势,乐毅却没有在五年的时间里彻底攻占这两座孤城,反而让齐国的田单顺利复国。孤城固然能够防守多年,但从乐毅的行为来看,他的战略意图和做法让人产生了“养寇自重”以及“不忠”的怀疑。
展开剩余75%乐毅出身名将之家,他的祖父乐羊曾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而他自己也继承了家族的军事天赋。最初,乐毅在赵国任职,但随着赵武灵王被儿子赵惠文王陷害致死,乐毅感到在赵国的前途渺茫,于是他转投了魏国。魏昭王对他较为优待,乐毅开始代表魏国参与外交事务,享受了不错的待遇。
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燕国。燕王哙被苏秦的弟弟苏代所欺骗,使得燕国内乱不堪,随即齐国趁机入侵。随着燕昭王的即位,燕国逐步恢复力量,并开始寻求复仇。乐毅作为魏国的一名官员,出使燕国后再也没有返回。这一留,乐毅成为了燕国的重要人物,担任了亚卿(相当于副部长)等职务。
不久,乐毅因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被任命为上将军,领导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由于齐国国君齐愍王不得民心,战局一度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然而,乐毅在齐国的战斗进程中,做出了一些令人不解的决定。他在占据齐国首都临淄后并未趁胜追击,反而命令解散了五国联军,并在此期间享受了大量的资源。许多人怀疑,他可能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而非一心要彻底消灭齐国。
更为奇怪的是,在齐国两座孤城即墨和莒城还未被攻克的情况下,乐毅并没有采取强攻策略,而是放任了这两座城池的坚守,甚至采取了软化政策,主动与齐国的军民和解,并提供赈济。这样的举动引发了许多人的质疑,乐毅到底是心怀仁慈,还是另有图谋?
最终,齐国的田单在乐毅的“仁政”下成功复国,而乐毅的行为也被广泛认为是让敌人重新崛起的关键因素。从乐毅的所作所为来看,尽管他有过出色的军事才能,但他的动机和行为背后隐藏的私心让人对他的道德标准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他的行为,不仅让他未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也给燕国和五国联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乐毅的行为使得历史对他的评价不再单纯是一个军事天才。更深层次的反思是,乐毅的行为暴露出一个更为深刻的历史问题:在战国时期,许多士大夫阶层的人物都在为自身的利益而竭力争取,他们不仅忠于自己的国家,还渴望个人的荣耀和权力。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行为,往往使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走向了反面。
可以说,乐毅虽然曾一度展示出卓越的军事能力,但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让他的历史形象打了折扣,成为了许多人眼中一个极端功利的代表人物。而从更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也暴露了战国时期士人群体普遍缺乏家国情怀的问题。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平台哪个靠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