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持续缩减至7563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值。
这一现象不仅是金融市场操作层面的调整,更是国际格局剧变的战略信号。
从2022年4月至今,中国已累计抛售逾2800亿美元美债,三年间形成一条陡峭下行曲线。
这一趋势背后,折射出两个关键逻辑链条:美债信誉弱化与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现实压力,以及中美战略博弈下的双向避险机制。
美国将美元武器化的倾向早有端倪。
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美西方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操作犹如金融核弹,促使主要经济体重新审视外汇资产安全性。
中国连续三个月的减仓行为,既是应对美债收益率剧烈波动的市场决策,更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布局的关键落子。
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正加速向黄金、战略金属等领域转移。
这种资产配置转向绝非简单的投资组合调整,而是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系统性升级。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美债作为"终极避险资产"的光环正在消散,其背后既有美国财政赤字扩大的基本面风险,更有全球产业链重构引发的货币信任危机。
美前总统特朗普近期威胁对金砖国家加征关税的表态,暴露了其维护美元霸权的焦虑。
尽管白宫试图以"金融威慑"压制新兴经济体去美元化进程,但现实证明单边制裁适得其反。
金砖国家探索共同支付结算机制的努力虽未形成具体方案,却已对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压力。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美债抛售潮,特朗普团队转而释放"访华意愿",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稳定市场预期。
这种政策摇摆凸显其战略困境:既要遏制中国发展,又无法摆脱对中国持有的金融工具依赖性。
而这种矛盾在美元信用持续透支的背景下愈发难以调和。
当前美国面临的不仅是外部金融压力,更有内部治理的结构性危机。
全美1600余地的反特朗普抗议、国防部长任命争议以及副总统的政策立场分歧,暴露出政治体系的分裂风险。
特朗普团队"忠诚优于能力"的用人标准,正在削弱国家治理的专业性,而7个州联合诉讼导致200亿美元基建停滞,则凸显行政系统执行力瘫痪。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美债持有量整体上升至9.05万亿美元新高,增量主要来自日本和英国的增持。
这种反差验证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分化格局:发达国家联盟仍在维护美元体系,而新兴经济体正谋求突围路径。
中国减持美债既是经济自保的防御手段,也是全球治理改革的进攻性举措。
当特朗普将关税大棒瞄准金砖国家时,却选择性忽略了问题的本质——美元霸权的危机根源不在外部挑战,而在美国自身的信用透支。
美联储激进加息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危机、两党恶斗造成的政策不确定性,这些内生矛盾才是动摇国际资本信心的根本原因。
面对历史性转折点,中国的外汇管理策略展现清晰逻辑:不寻求颠覆现有体系,但坚定推进多元储备。
这种理性克制的态度,与美方动辄挥舞制裁大棒的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金融市场的静默转向,正在书写冷战后全球经济秩序最深刻的变革篇章。
股票平台哪个靠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